2015-07-0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3D打印義肢、狗粑粑換免費wifi、會消失的辦公室……這些好玩兒有趣的社會創新案例,通過時尚新潮的畫布和色彩呈現在大柵欄西街曾經歷史斑駁的老門板上,創新與老北京的傳統文化氛圍相映成趣。
6月中旬,“2015社會創新周”集合一群創變客和優秀的國內外社會創新案例如期而至。本次社會創新周以“一起來可勁兒造”為主題,設立了創變客說、工作坊、放映、展覽、互動體驗5大單元。“英國社會創新之父”杰夫·摩根、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臺灣資深創客李大維等專注社會創新解決問題的創變客,分享其在社會創新領域的實踐與經驗,六種不同風格的工作坊和多部紀錄片,讓現場觀眾有機會參與其中,了解創變客們如何解決生活難題。
此次社會創新周的論壇話題,不再局限于吸引眼球的創新案例和概念化的討論,而是著眼于更具實際意義的議題,如何與政府構建合作就是其中之一。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
城市創新需要政府激勵
現代城市建構思想和工業革命是同時起步的,為什么工業已經到了4.0,我們城市還在1.0呢?我們有沒有可能借助創新的力量,使城市完成從1.0到2.0的飛躍。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理想當中的城市。我從小生活在長江北岸的小鎮,小鎮的標志性建筑就是一個鐘樓。早在實業家張謇建立紗廠時這個鐘樓已經矗立在那里了,如今百年。小鎮就是以這個廠的名字命名的,所以我對城鎮的第一印象就是工業化。與之對比的就是爺爺奶奶生活的農村。
我乘輪船來到上海,馬上可以看到這么一個高樓林立的繁華場景,所以覺得工業、自然以及城市是三個割裂的概念。很多年以后我知道這三樣東西是可以共存于一個時空緯度里的。所以就有了這么一個我想象當中的城市,工業的效率、自然的明快以及城市的繁華都在一個時空緯度里面。
從歷史上看,城市與創新從來不是陌路人,因為城市的誕生,導致人與人的創意網絡在足夠空間里發酵,使得創新寒武紀爆發。
但我們今天需要去為城市本身創新了,怎么創新?今天我們城市的工作機制是,政令從上而下,市民被動地跟隨,如果碰到問題,那么由專家、意見領袖來諫言獻策,當專家不靠譜的時候就被拍磚,這時候需要有社會責任感的慈善家、第三部門、公益組織一起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
昨天我看到兩則新聞,一個是英特爾投資1.25億美元幫助少數女性創業,另外一個新聞,谷歌在紐約建立了一個智慧城市的實驗室。我們做社會創新可以一邊賺錢,一邊幫助解決社會問題。
政府的職責是什么呢?政府可以提供創新所需的基礎設施。比如開放的免費WIFI網絡;政府做好城市操作系統的標準化,使得不同部件互聯、互通、開放;提出好的績效機制,財稅政策上鼓勵企業和個人,尤其是鼓勵社會創新者去考慮長期的價值。
政府還有一個很重要責任就是社會動員。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懸賞,幾百年前,英國議會懸賞兩萬英鎊解決航海當中準確“經度”的問題,一個鐘表匠發表了航海天文鐘,他真正改變了航海史和世界征服歷史。法國政府懸賞12000法郎解決航海保存食物的問題,然后有人發明了罐頭。這些都是政府通過社會動員,去激發公民的創新熱情。我們決策者要做的不只是管理,而是激勵和信任。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
政府開放數據 推動社會創新
社會創新時代,政府可以做什么事情。其中一條路徑是開放政府數據,開放政府數據意味著這個時代政府公開的不僅僅是信息,還需要公開數據,數據是在整個金字塔中底層,是原始資源,對于數據進行加工和分析成為信息,信息指導行動和決策。
政府采集社會生活,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數據,這些數據如何回報給這個社會,產生巨大價值,實現創新。開放數據把過去政府的信息和發布上升到新層面,讓大家知道政府在做什么,參與和監督政府工作。這是公眾對于政府數據利用權。
政府信息公開主要是信息層,政府數據的開放是利用層。數據開放要求達到什么層面?首先數據是完整的、一手的、及時的、公眾可獲取的、可機讀的、下載后導入應用、非歧視的,不是因為和政府關系好才能拿到數據,不是因為你是學者或者專家才可以拿到數據,這些數據對社會是平等的公開、非私有的、產權屬于公眾。為什么政府開放數據不能再收錢?因為采集過程當中已經使用納稅人的錢、公共財政的錢,這些公共資源應該免費開放出來。
為什么開放政府數據?政府擁有數據,做出一些應用開放出去。結果大家去政府門戶網站發現和淘寶網不在一個水平上,不能滿足別人的需求,還用了很多錢,這是公共財政的錢。如果把原始數據開放出來,自己不用花錢,別人可以做得更好,滿足更多個性化的需求,這就是開放政府數據的一個理由。
目前政府數據開放不到位,原因有很多。第一,有一些政府部門沒有采集數據,或者他們不知道有這些數據,因為這些數據在另外一個部門。第二,政府需要考慮這些數據是不是涉及到國家安全、商業機密、個人隱私。第三是愿意不愿意開放,免費公開以后部門利益可能有損失。第四個情況是即使愿意開放,數據是否足夠好?如果數據質量可能是錯誤的、不全面的、不及時的,會給社會帶來損害。第五個問題是有沒有能力開放,開放數據對政府來講是全新的工作,需要做能力提升,管理能力、個人技能的提升。
開放數據是一個生態圈,政府開放數據,社會充分利用,政府也鼓勵利用,從而產生公共價值,產生價值越多,政府越有動力開放更多更好的數據,這樣會形成良性循環。這個生態圈當中政府的職責是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其有利于創新和創造,同時要從公眾利益和公共利益視角出發。不能對社會造成傷害,不能侵犯個人隱私和社會安全。守住負面清單,其他的讓這個社會可勁造,他們想做什么做什么,做出來的東西也會超出你的想象。
開放數據中國聯合創始人高豐:
社群怎樣利用開放數據
在年初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說只要不觸及任何法律的問題,政府數據應該盡量公開。在過去四年中,上海、北京、佛山、南海等城市做了開放數據,但是有多少老百姓、中小微企業、NGO、記者了解這樣數據開放的進程?
年初時候我們做了調研,對象有來自各個階層的200人,其中50%的人從來都不知曉“開放數據”這個詞,30%的人明確知道“開放數據”怎么回事,需要這樣的數據。從數據的需求者、消費者角度來說,還沒有很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去創建這樣一個健康的生態圈,其中有三個主要挑戰:第一,如何吸引不同利益相關體參與到這個進程當中;第二,這個媒體NGO企業能扮演什么樣角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第三,如何驅動不同利益相關體之間的對話與合作。
我們在2014年做了“開放數據中國”,它的使命是催化生態圈的建設,最主要的是搭建虛擬網絡,將不同利益相關體在平臺當中連接,首先了解誰是在這么一個過程當中希望做開放數據的事情,幫助他們互相連接和協作。
我們探索的問題是如何去鼓勵人們了解數據開放的用途和創新,在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開放數據實際上有非常非常多不同的應用。比如在臺北,很多老百姓去醫院排很長隊,或者等幾十個小時才能看到醫生,就希望所有醫院把績效數據發布在網上作為公開開放的數據。于是有公民黑客將所有數據匯集起來,展示到統一面板,就像炒股一樣有一個面板,你可以看到每一家醫院在昨天、前天、這一個月當中住院人數的總數變化,排隊時間變化,這可以幫助老百姓評估醫院,從而促進公共服務改善。
同時開放數據可以共建社會秩序,例如,在英國,有很多地方偷自行車被賣到二手市場,為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個開發者向警局申請所有自行車號碼牌的數據和自行車掛失數據,這兩個數據結合以后為公共提供服務,你購買二手車的話通過這個應用查詢二手車是不是被偷的自行車,從而可以從市場上打擊盜竊者銷贓渠道,同時也喚醒了人們對自行車被偷的重視。大家覺得自行車被偷就被偷了,但是這個應用幫助大家建立了一個意識:我需要報警,告訴警察我自行車被偷了,他們還是有可能找回的。
開放數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應用,就是促進協作。今年的尼泊爾地震救援中,在一家設計公司和聯合國一起開發的人道主義救援數據交換平臺上,包括聯合國、尼泊爾政府、基金會、救援組織等在內的機構,在平臺上共同開放自己的數據,哪里需要一線資源,或者將往哪個地方發放什么資源等等,這樣的數據全部被自由開放以后,幫助機構協同工作,更好地去協調救援。
對于利益相關者之間對話和協作,我們希望去發揮一定作用,今年年初我們開始做了開放數據沙龍,第一次探索了空氣質量數據和環境數據怎樣做共創的試驗。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環境可視化和馬拉松路徑課題,去研究空氣質量數據怎么樣幫助政府來組織好馬拉松。
去年我們和復旦大學、世界銀行做了開放數據助力經濟發展和社會創新專題研討會。我們也在中國做一系列數據開放的工作,我們今年有44萬多條數據,有20多個數據受益者,包括復旦大學,還有政府智庫等使用這些數據做本身研究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