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新聞
2019-07-0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路風吟
海珠區江海街社工服務站推出“耆英觸’電’計劃”,幫助老年群體更好地使用智能手機(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創建“全國慈善之城”邁入第三個年頭,廣州又有大動作。2019年5月初,廣州市民政局發布《廣州市實施“社工+慈善”戰略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遵循“四個基本原則”,力爭實現“六大工作目標”,落實“九項重點工作”,配套發布“兩個服務指引”,多管齊下促進全市社會工作與慈善事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為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提供重要支撐。《方案》聚焦以社區為單位,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工+慈善”制度體系,全市各社工站將設立慈善捐贈站點,鼓勵鎮街設立發展社區慈善基金(會),聚集公益資源,讓市區慈善會、企業、個人、社工機構、市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從資金募集、資源鏈接、服務提供、專業支持等方面搭建社區慈善平臺,助力基層社區治理。從全國首條志愿者服務熱線成立,到率先創建“慈善之城”,打造“羊城慈善為民”行動系列,創新“慈善+”模式,廣州在公益慈善領域做出了諸多探索和創新。此次將創建“慈善之城”和“社工+”戰略結合,推動慈善向社區下沉,既是對善城建設的再一次深化提升,也將有力促進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亮點1:“社工+”戰略再升級凸顯專業、服務優勢此次發布的《方案》一大創新,就是將廣州“慈善之城”的建設與“社工+”的戰略有機結合在一起。事實上,廣州在社會工作方面一直有著深厚的基礎。自2008年起步以來,廣州一直大力培育社工組織,在全國率先出臺首部社會工作服務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廣州市社會工作服務條例》,政府累計投入購買社會工作服務資金26億元,目前全市持證社工超過1.8萬人,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超400家,居全國前列。除了具有規模優勢外,廣州社工隊伍的專門性和服務能力同樣突出。截至2018年底,廣州社工累計服務約2316萬人次,服務覆蓋全市所有鎮(街),涵蓋長者、青少年、社區矯正、禁毒戒毒、殘障康復等20多個領域,解決社區問題3.2萬個,年均服務困境人群超1.2萬人,社區居民滿意度平均達87%。基于此,廣州市于2017-2018年連續兩年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社工+”戰略納入年度重要工作安排,目的是推動社會工作與傳統社會管理服務系統的融合發展,重構和創新廣州社會治理格局。然而,“社工+”戰略運作兩年以來,盡管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也面臨著資源來源過于單一,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和硬件設施的支持,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瓶頸。隨著參與的部門增多,服務的受眾和項目增多,辦公、服務場地、項目服務等所需的資源不足問題將成為一大制約因素。另外,廣州的社工機構依托“社工+”,通過與慈善公益項目連接,初步取得了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服務的同步發展和互利共贏效果。數據顯示,廣州市前4屆公益創投活動資助的520個項目中,有270個是由廣州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社工策劃的,占比達51.9%。“社工能夠幫助推動社會治理和社區參與,同時銜接更多資源,而在調動公眾參與公益慈善方面,也同樣具備天然的優勢。”廣州市社會工作協會秘書長段鵬飛認為,“社工+慈善”大有空間可為。為此,5月發布的《方案》提出要強化專業支撐,發揮社工、志愿者、慈善從業人員在困難救助、矛盾調處、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系調適、資源協調等社區服務中的專業優勢,體現專業素質和職業價值,提升服務質量。此外,《方案》還突出服務兜底,以聚焦一批社區困難群體迫切期待解決的問題為導向,發揮“社工+慈善”在改善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廣泛動員企事業單位、慈善組織、社工機構、志愿團體和社區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新格局。亮點2:社工站設捐贈點慈善下沉到社區自2017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創建“慈善之城”后,兩年多來,廣州始終堅持以“慈善為民”為核心理念,并借助“慈善+”發展戰略,通過開展“慈善+互聯網”“慈善+運動”“慈善+民俗”等系列活動,讓公益慈善走進市民日常生活,營造了人人參與慈善的良好社會氛圍,激發了全社會參與慈善的熱情。進入第三年的鞏固提升階段,廣州的善城建設在既有的廣度基礎上,將進一步向縱深拓展,下移至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區。按照此次發布的《方案》,廣州將在全市各社工站設立社區慈善捐贈站點,賦予慈善捐贈功能,形成下沉社區、服務群眾的全市慈善捐贈網絡,同時鼓勵支持慈善組織設立社區慈善基金,用于社區公益服務,形成“由社區來,到社區去”的“社工+慈善”戰略協同發展運作模式。為強化“社工+慈善”戰略落地支撐,廣州還專門發布《廣州市慈善會社區慈善基金合作服務指引(試行)》《廣州市慈善會社區慈善捐贈點合作服務指引(試行)》,為社區慈善基金和社區慈善捐贈站點的設立、運作、資源募集與使用、信息公開等提供了明確指引。這也是廣州推動善城建設的又一大創舉?!洞壬品ā芬幎ù壬平M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而目前廣州地區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只有20多家,在有限的公募資源之下,此次兩大服務指引就釋放了新信號:廣州市慈善會將為社區基層社會組織、社工站(家綜)提供募捐支持。具體而言,社區慈善基金、社區慈善捐贈站點均設立在廣州市慈善會,社區基層社會組織、社工站(家綜)圍繞社區特殊群體需求,聯合廣州市慈善會開展公開募捐活動,籌集資金用于社區特殊群體服務。有公益界人士認為,此舉將更好地提升基層社區服務機構的項目管理專業化水平,促進其利用此項目銜接社區資源,建立多元化公益慈善資源募集渠道,進一步激活基層社區服務機構的活力。就在今年4月底,作為廣州市慈善會服務社區的重要抓手,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正式成立,并打響了頭炮。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以社區為單位,聚集社區內的公益資源,以小資金撬動大服務,用小投入激發大活力,讓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切實滿足社區需求,以社區基金會為載體構建基層社區治理平臺。在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的培育發展下,首批4個社區慈善基金也同步正式成立。今后,社區服務項目可通過社區慈善基金向居民、企業等進行募捐,用于社區服務,支持社區發展。亮點3:搭建社區慈善體系多種“玩法”銜接更多資源在廣州社區,從不缺乏熱心的志愿者以及能提供專業社會服務的機構。但每一個個體和機構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短板,如何集合社區的資源,讓社區的志愿者、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專業機構、政府資源等形成合力,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是推動社區慈善的關鍵。目前,廣州已建立了社工站(家綜)188個。以此為依托,隨著社區慈善捐贈站點、社區慈善基金逐步推進,一個社區慈善體系逐步成型。根據社區慈善兩大服務指引,社工站(家綜)、廣州市慈善會、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三大服務主體將充分發揮其各自優勢。其中,社工站(家綜)要發揮其開展社區服務的優勢,將社工站(家綜)作為社區慈善捐贈站點的運營方,社區慈善基金的項目執行方,負責落實開展具體社區服務;而廣州市慈善會則利用其公開募捐資格、公信力、影響力和動員力,為社區慈善基金、社區慈善捐贈站點提供公開募捐、款物籌集、財務監管、信息公開等方面的支持;而新成立的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則發揮孵化培育社區慈善的功能,為社區慈善基金、社區慈善捐贈站點的日常運營管理提供專業支持。在此體系下,社區慈善可以銜接更多資源,也有更多的“玩法”。比方說,通過與市、區慈善會或其他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在“廣益聯募”平臺為社區慈善基金和慈善捐贈站點的社工慈善服務項目提供便利的互聯網捐贈服務,籌集更多社會資源。《方案》還提出,依托社區慈善基金每年舉辦“社區公益微創投”活動,廣泛收集社區民政重點服務對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銜接社區多方資源予以解決,形成社區慈善資源共募共用共享機制;以廣州市公益“時間銀行”服務平臺建設為基礎,實現“時間換服務”“時間換資源”“時間換社區共治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志愿服務機制。在上述體系和資源的支持下,結合社工站“113X”模式,圍繞民政重點服務領域,按照“成熟一個培育一個”原則,廣州提出,將重點打造一批創新性強、示范性好的“社工+慈善”品牌服務項目。目前,首個項目以“耆樂安居”長者居家安全社工服務為試點。“廣州這座城市,慈善公益氛圍無處不在。”廣州市民政局副局長韋錦堅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整合社區資源,支持社區服務項目,著力打造“社工+慈善”戰略可持續發展樣本,推動基層社區治理改革創新。(據《善城》雜志)■路風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