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尚行業如何做好CSR?這是近期身邊諸多自創品牌時裝設計師和品牌買家共同探討的話題。在中國自主設計不斷國際化,時尚行業逐漸走出國門的今天,有必要拿出CSR和商業可持續理念做分享,并再次關注我們日趨成熟的中國時尚服裝行業。
無論是在可持續領域內幾乎被千夫所指的奢侈品行業(如LV、Richmont等旗下品牌),還是知名快消時尚行業(如H&M、耐克、瑪莎百貨等),所有時尚服裝行業品牌行使CSR的路線大致可分為三類:
入門級——慈善類捐助與拍賣。在企業可承擔的范圍內進行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慈善公益活動——通過建立基金會或義演、義賣和直接捐助的方式扶貧幫困等。但另有一種偏離慈善本質的行為卻也在時尚行業尤其是奢侈品品牌中盛行,即公關式的慈善活動。這樣的公關活動并未能體現受助方主體和社會問題,而是把公益慈善行為當成了品牌宣傳和提升影響力的武器,忽視了公益慈善的實施效果。只有通過適度營銷達到社會問題關注度、對受助方不斷跟蹤受助效果才是資助方之首要責任。
熟練級——顧客培訓與參與。時尚和服裝行業從來不缺惹人注目的“Campaign”和新穎的廣告,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采用CSR作為與顧客建立聯系的紐帶,通過擔當“領導者”的角色全程主導消費者的理念改變。其中的經典案例莫過于瑪莎百貨去年4月與樂施會共同計劃實施的收購舊衣計劃,即Shwopping——鼓勵顧客在該店每買一件新衣的同時,捐贈一件舊衣,推動廢衣回收再造,活動通過顧客不斷捐贈的行為實現時裝行業的環保,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顧客的快消時尚行為。
高手級——供應鏈管理與創新。同食品、化妝品或是電子行業擁有相應的化學品和污染指標規定一樣,時尚服裝行業也涉及到對供應鏈環節服裝原料相關化學品的使用和水處理。
除環境影響外,無論是去年H&M在孟加拉的代工廠因火災造成百名低收入工人的喪生,還是Zara被指認在阿根廷涉嫌虐待勞工,我們頻頻看到時尚巨頭對供應鏈的前端管理,即對一級供應商的管理,非但有重大突破,反而時時出錯。
雖然供應鏈前端管理難以突破,但不難發現品牌商在供應鏈后端的比拼:瑪莎以“環保西服”試圖改變全球供應鏈版圖,H&M與WWF在可持續水資源戰略上的合作,以及貝納通要求供應商使用更為安全的原料。除此以外,服裝環境同盟的建立,即包括耐克、彪馬、瑪莎、ZARA等在內共同宣布停止對水源以及工廠外部釋放有毒化學物質,也同樣體現了服裝行業對綠色供應鏈的承諾。(周妮娜/文企業社會責任服務平臺續科SusTekk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