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格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五大人格理論(Big 5)”來描述個體的性格特征。而在一般的人才測評或者企業人才測評中,也會有各種理論模型來描述個體的特點。從我2008年開始接觸公益慈善這個領域以來,學術界對公益人才的定義和評估似乎并沒有太多的關注和研究。作為公益行動者,我嘗試把自己看到的、體驗到的,進行簡單的梳理和總結,僅供各位參考。
所謂“公益人才Big 5”,是指公益人才的五個重要的能力特點維度,包括專業性、行動力、社會動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社會視野。
專業性指的是在工作崗位上的具體辦事能力、執行能力以及對所在崗位工作的認知了解水平。例如,作為財務人員必須了解和熟悉非營利組織財務制度;作為機構的志愿者培訓導師,需要有恰當的培訓技巧;作為機構的傳播總監可能需要對社會化媒體有比較深的認識。
行動力指的是實現想法的能力。這個想法可大也可小,包括了勇敢嘗試也包括了堅持努力的特點。例如,規定自己每天晚上跑步30分鐘并堅持做了;看到新聞發現某個社會問題突發奇想并立刻行動了。社會動員能力指的是調動社會資源、發動利益相關方參與的能力,約等于“忽悠人的能力”。例如,在籌款晚會上打動人吸引人;發起聯署活動爭取過千上萬人的參與;用別人的資源實現機構的使命或項目目標。
自我管理能力指的是心智成長方面的水平和自我反思的學習能力,說白了就是管住腦袋和身體。例如,明知道明天要早起能夠忍住不刷微博上床睡覺;在工作之外也保持良好的品行和社會素養。
社會視野指的是公民社會視野、多元發展眼光、獨立思考等多種綜合素養。在這里我很難用簡單的例子說明,籠統地概述就是——這個人有一套內在的比較穩定而開放的價值體系。
我認為這5個方面的能力影響著公益從業者的職業發展,構成了公益人才的關鍵元素。目前大部分培訓機構提供的大多是社會視野方面的支持,而公益組織在篩選人才的時候首先看中的也是價值觀和理念。
而我看重的是專業性和行動力,因為在專業和職業化的公益領域中,沒有專業性和行動力的工作人員不免會變得“空談誤國”。作為一個職業化的從業人員,在談達成機構使命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做好本職工作。能否找到有效的辦法解決問題或者能否實現解決問題的方案,都將成為公益人才發展的一道門檻。如果一個人長期在專業的崗位上沒法產出績效或者無法提升,那公益機構的負責人就應該開始反思和重視了。
我看重社會動員能力,是因為NGO的能力和資源相比起企業、政府來說,是有限和弱小的。因此,作為一種價值理念的代表、一個群體的代表,除了試圖身體力行去改變些東西之外,還應該能夠聯合社會力量辦大事、解決問題。面對復雜社會和復雜的人群關系,單打獨斗已經落伍,用“群”的思維才可能找到出路。
我看重自我管理能力,是因為說到底公益人才本質上應該是一個優秀的人。而優秀的人本質上就是懂得管理自己的人。這世上沒有蠢材,只有不懂得學習、不懂得努力的人。
(拜客廣州總干事 陳嘉俊/文)